东莞的城中村,建筑极其拥挤,楼间距几乎为零
无锡类似的未拆迁地段,老房子也是整齐的,居住密度远远小于珠三角的城中村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政府强势程度的问题(不是绝对,而是相对农村自组织的强势程度);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发展得比长三角整体更早一些,野蛮生长时代的遗迹,自然也更为浓重。
相对而言,长三角中,浙江的城中村就明显比苏南多。G20之前的杭州,可以说遍地城中村。
紧贴着杭州老市中心的,望江、德胜、四季青、新塘等地,就是密密麻麻的城中村。
始板桥、海潮路这种望江的城中村,离西湖的直线距离,只有两公里。
这是2013年的始板桥,紧贴着杭州老城墙故址,望江门外(相当于北京朝外、建外这样的地段),离西湖只有两公里的地方:
秋石高架、德胜高架沿线,一眼望去,都是四层半农居房(很多私搭乱建到五六层)、以及丑陋的巨型避雷针屋顶。
王石吐槽的那个萧山机场高速沿线丑陋的农居房,可以说在杭州到处都是。
城北、城西的城中村,体量之大,不逊于珠三角城市。
从三堡到九堡,沿江整一个农村群,杭海路也坑坑洼洼的县城样。火车东站以前也是密密麻麻的城中村,当然后来城东新城整体推倒重来,大体上拆光了,当然新塘路上还有个别残留的。
城北方面,东新路、绍兴路沿线,完全就是城乡结合部。而在浙大城市学院或树人大学读过书的同学,可能会对舟山东路的城中村,有深刻印象。
直到现在,石德立交的东北方向,从农科院到笕桥机场,仍然是农村面貌。但由于这块地深入市中心,而杭州城市的爆发式发展,九堡、乔司、临平、丁桥、星桥等地城市化推进,这块地也显得是“城市里的农村”了。
城西方面,大名鼎鼎的骆家庄和益乐新村。不过这两个规划比较整齐,相对而言不那么扎眼。西溪路上,过了汽车西站,路南边沿山,几乎全是农村,以前也是乱七八糟的。过了紫金港路,就感觉从发达国家回到了第三世界。现在基本没拆,但整体翻修、外立面统一,现在的西溪路,非常赏心悦目。
滨江方面,浦沿、长河、西兴等老镇区附近的城中村,不要太多。特别是浦沿,连绵的城中村面积巨大,滨江高教园区的大学生,都知道那个叫“垃圾街”的地方。
然而,从G20的城市更新开始,经过三改一拆、棚户区改造,杭州市区的城中村,消失了一大半,有的则被改造得毫无违和感。
这是被拆光的始板桥、海潮路(望江),可以看出,夹在西湖和钱塘江之间,到两边的距离都只有2公里左右,可以说是寸土寸金的顶级地段:
这是被拆光的沿江各“堡”:
城东运河沿线,城中村基本消失:
下城北部,东新路、绍兴路一带的城中村,被基本推平:
一片片城中村倒了下去,一个个新型住宅小区站了起来(杭州的拆迁安置房很多都是绿城滨江代建,颜值和品质,比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商品房都好)。
这几年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卫生、治安等体验,也有所提升。
当然,短期内消失的大量廉价居所,也引发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外来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成本急剧上升。
这两年杭州整体性规划的新区,钱江新城、未来科技城、钱江世纪城,就很少有城中村。在大规模建设启动前,就基本拆光了,成了一张白纸。否则,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上来,拆迁成本自然急剧飙升。
从这个角度看,密密麻麻的城中村,就是早年野蛮生长、缺乏规划、缺乏经验的产物。珠三角的大规模城市化比长三角起步更早,甚至在严格的耕地红线还没有的年代,就有连绵建成区了。以周边城中村众多著称的广州珠江新城,90年代就开始规划建设,比杭州钱江新城早10年左右。
而整体性规划建设新城,一次性全部拆迁,也涉及政府和村民的博弈。众所周知,福建、广东等地,是中国宗族力量最强的地方,基层自组织自成一体,很多政府规划的执行,都会遭遇强大掣肘。
相较之下,长三角,特别是苏南,以强势、高效的政府著称,所以就有了 @V6.47 观察到的现象。
当然,浙江其实介于两者之间。
另外,广州的老城区(清朝就已经城市化的古老街区),很多地方倒也有点“城中村”的杂乱感:
有什么是你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传送门:
如果一个民族遇到强敌入侵,男人基本上都战死,女人是选择投降还是继续战斗?日本和韩国都属于发达国家,但是相比于欧洲国家(比如法国),感觉普通人活得很累是因为什么?高智商的本质是什么?南京和杭州差距大吗?你看到过哪些有意思的地图?想法里写过,这里也贡献自己的看法。
长三角也是有城中村的,但规模,密度,高度都不如珠三角。有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珠三角发展更早,外来人口更多。
珠三角起码比长三角早发展10年,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1993年浦东开发。两地大规模发展基本是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事了。
隔了十年,差别就很大了。
众所周知,房改是1998年。在这以前,大陆城镇住房主要是建国前留下的自建民房和建国后单位建造的公房。这一时期,因为国家刚刚起步,公房建造更新是很缓慢的,职工置换也很严格。1998年以后,公房基本停建,民房早已老化,商品房才加速大量涌现,并逐渐取代前两者,而且商品房相对公房还有个特点,就是建造更新快,更没有对住户置换的政策性约束。
这样一来,没有开始房改的1990年代,来珠三角的外来人口就会发现,他们在城镇没有多少房子可以租住,只能去乡村找本地农民的自建房。而在房改后的2000年代,长三角许多居民已经买上了商品房,空出的老公房当然就可以出租给外来人口了。
而且,考虑到两地年代的差异,1990年珠三角几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很可能也是小于2000年的长三角的,这样一来,珠三角城镇区域的住房数量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城镇房源少,另一方面却是外来人口反而相对多。根据人口普查的资料,在2010年的六普中,珠三角的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好几倍,其中东莞更达到5倍以上,而长三角没有一个城市常住人口是户籍人口的2倍。
也就是说,在珠三角,外来人口很可能一直远远多于本地人口,而长三角则相反,如此一对比,显然珠三角外来人口的租房刚需量就更庞大了。
这么多人口怎么安放?于是理所当然的,珠三角本地农民开始大建扩建自建房,造的更高,更大,更密。目的只是为了租出更多的房间,赚取更多的租金。而对外来人口来说,他们也乐意租住这样的房子,毕竟租金更加低廉。
一方面是农村自建房的疯狂建设,另一方面,却是更快的本地人口城镇化进程。如今珠三角整体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长三角,深圳更是达到100%。如此迅猛快速的结果显然代价就是进城农民拆迁过程的不完备,许多人依然住在北城区包围的自建房内,而没有能住到整齐划一的拆迁房小区里,而这种自建房,显然就是城中村了。
我觉得直接原因就是广东拆不动,江苏拆的动,浙江其实城中村比江苏多。
这是江苏农村典型自建房,统一的3层,多一层都要扒你房顶。
这是江苏城中村典型模样,可能因为数量少,百度很难找到合适的图片,我从百度街景扒来一张,同样也是3层。
这是广东农村典型自建房
这是广东农村土豪的自建房,相信我,在江苏就算村书记都没能力建这么多层的自建房。
这是广东典型城中村,密密麻麻的七八层自建房,甚至很多十来层的,基本都是不停加盖的结果。
这也导致了,动迁时,3层小楼,和10层握手楼,难度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你听说自建房拆迁拆成亿万富翁的,基本上都发生在广东。
深圳有多火?一个“拆”字,将诞生数百个亿万富翁!另外,浙江农村很多也都是四五层,楼上带着避雷针那种房屋,动迁时难度也不小,但比广东肯定容易多了。
至于深层次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江苏这边基层执行力更强一点,看计划生育执行率就知道了。当年不仅是多生娃要扒房,多盖楼层也要扒。
PS:我不评价自建房建这么高是好是坏,如果我有自建房,我当然希望越高越好,如果我住隔壁商品房,我希望他越矮越好。站在不同人的利益角度来看,结果不一样。
长三角以前有,只不过后来拆迁开发房地产了。
城中村,指的是被城市区域包围的农村。老城区即使再破烂,也不能被称为城中村,城中村必须是或曾经是农村区域。
上海城中村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工人新村的建设。工人新村是新中国初期为工人群体建设的行列式小区,虽然名字叫“新村”,但实质上属于城市。问题在于工人新村往往会建设在农村的外侧,导致农村被夹在两片城市区域之间。
闸北的彭浦新村(现中环外),建设在彭浦村(现中环内)的北面;普陀的桃浦新村,建设在桃浦镇春光村(春光村是桃浦镇驻地)的西面。新城区(工人新村)和旧城区之间被农村分隔开来。
经典四保一,注意北面内环和中环之间的位置,东西南北四面都是城区↓
到了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被城区包裹的村子基本上被拆迁或者上楼改造完成了,所以目前的农村基本上都在松江、青浦这种远郊区了。
虽然农村本身城市化改造完成了,但是一部分农村的体制被保留了下来。比如闸北的大宁中心广场,建在彭浦村村集体的土地上。彭浦村虽然统计意义上是城市(上海马戏城地铁站西500米),但是行政意义上还是农村。(社区土地是国家所有,村土地是村集体所有,这是最大的区别)
虹口、杨浦南部东外滩的老房子,哪怕再破烂也不能被称为“城中村”,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城市(甚至这地方以前还是租界),只不过比较破而已。同理北京二环内的胡同哪怕还在倒夜壶,它也是城市。只有真正当过农村的地方被包围才可以叫做城中村。
像苏州这种城市,之所以没有城中村,则是因为它是连片扩张的。最开始的苏州非常小,只有城墙里那一小块地,出了如今东环的地方就是农村和沼泽。90年代,苏州大规模拆迁吴县农村,建设工业园区,随后成为苏州的新城区所在。它的扩张并没有让城市包围农村,农村永远在城市外侧,自然也就不存在城中村。
只要城市摊大饼式无死角扩张,就永远不会有城中村。但是现实中城市的扩张并不是一圈一圈往外扩,所以会导致一些农村四面都是城市,这就形成了城中村。
从前这个村子可真吵。人和动物的声音、车马的声音、店铺的声音、摊贩的声音不绝于耳。小卖店门口有小孩子玩的电动摇摇车,只要塞一枚1元硬币就可以摇起一首喧闹的儿歌,曲终,摇摇车歪歪扭扭地停止晃动,小孩子仍不断朝家的方向大喊 “妈妈,我还想玩!”叫声顺着两个紧挨着的楼的夹缝挤向天空……几家店铺同时播放着不同的艳俗歌曲,烧烤店不断冒出滚滚的浓烟,有几家店一直在进行着最后三天清仓大甩卖,还有一家新开的美发店,不分昼夜亮着粉色的灯光,里面的红男绿女每天打了鸡血似的地排着队在街上游荡,齐声合唱“小苹果”,高喊着各式各样的口号。晚上,很多人簇拥在一棵小树下,开始兴味盎然地听隔壁老头讲述黄鹤和小姨子私奔的故事,偶尔也会开玩笑说张三你的真皮包是不是偷来的。已是晚上十二点多,依然人声鼎沸,野猫时不时在某个黑暗里呻吟一声。走在这里,不管是什么时候,总会有声音,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是,现在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挖掘机呆滞而沉闷的声音响彻云霄。
#铲除一个珠三角一个700年历史的城中村只需要3天
谢邀。。。问为什么珠三角的每个城市都有城中村(多),长三角就没有(少)?简单点说就是因为长三角和珠三角这几个城市近20年来的扩张程度不在一个等级啊!
要具体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弄明白城中村是个什么东西。城中村在2000年左右才被作为学术用语,在国外一般都叫贫民窟,但是中国的城中村和贫民窟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城中村的土地是农民集团所有的,贫民窟的土地是占有的,住民只有保有权,没有所有权。
由于中国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由于城市的扩张,原本是田野里的村庄,鸡犬相鸣,跟城里人老死不相往来。但村民们睡一觉醒来就发现被道路和新开发的城市化区域包围了,一些拆迁费用便宜的村庄大部分被拆完搬走,留下比较贵的政府也不拆你,也不管你,就这样留下来变成了城中村。
由于村民们没有了土地,田也种不了,但还是要活呀,只能靠着城中村的便利性来出租房屋。一方面涌入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城中村村民为了多收租金,另一方面为了拆迁后获得更多拆迁费,私自增改建有了动力,城中村的环境就越来越恶劣了。只要城市还在发展,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循环。
我在一篇论文的一部分中绘制了中国四大城市北上广深的城中村地图。讲城中村之前,先看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4种城市形态分类图。亮黄色代表城中村informal,颜色越深,城市形态越formal,黑色是没有建筑的地方。
看全部看不出来个啥,那我们单独把各个城市里的城中村拎出来看。
2003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为行政中心,亮黄色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可以看出来并不是特别多。西边稍微多一点。
2018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依旧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依旧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白色为拆除区域,红色为被规划区域。蓝色和绿色为形态改变区域。可以看出来虽然有些地方被拆迁或被规划,但是周边区域亮黄色的区域有明显的的增大。
在北京2003年到208年间变化最大的两种形态。从郊区的类似城中村到被拆迁的有47例,从原本比较好的街区变成类似城中村的形态有38例,机遇和挑战并存。
2003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那时候的城中村基本集中在市中心。
2018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依旧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依旧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白色为拆除区域,红色为被规划区域。蓝色和绿色为形态改变区域(反正不是城中村了)。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地方被拆迁或被规划改造,03年的亮黄色区域所剩无几。
在上海2003年到208年间变化最大的两种形态。
从城市中的类似城中村到被拆迁的有49例,从城中村到拆完变成住宅区的也有49例,上海对城中村真是没有一丝留恋啊。
2003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哇塞!广州的城中村真是吓死人。也难怪。各种工厂太多,城中村都聚集在工厂周围。
星罗棋布就是这个感觉。
2018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依旧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依旧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白色为拆除区域,根本就没拆几个嘛,红色为被规划区域,只有零星几点。蓝色和绿色为形态改变区域,只有在越秀区?这边有几个。基本上城中村的区域还是在不断地长啊长。
2003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深圳感觉小山丘有点多,城市面积不是很大。也是密密麻麻地遍布了城中村,跟广州差不了多少。
2018年城中村地图
粉红色的点依旧是行政中心,亮黄色依旧为城中村或者疑似城中村,和2003年的图差别不大,隐隐看到某些城中村在巨大化。
深圳的情况也不乐观啊,所以2018年深双的主题就是城中村,
拆不动了,只能改造,仰天长叹,少了多少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少了多少遁入豪门的机会!
北京,上海(珠三角)这些城市历史比较长,原本规划得不错,留给城中村的余地不是太多,多的是老旧的胡同和劣化的小区等等,反正只有那么一点,拆了赔了感觉对政府压力不是太大。
但是包含了广州和深圳的珠三角不一样呀,城市发展太快,各种小渔村还没来得及收渔网就被城市给包围了。就像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一觉醒来变成了城市的陪嫁。广州近200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全拆完政府就该破产了,只能慢慢改,但改的速度肯定没有拆得快。而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涌入广州淘金的人,获取了城中村的廉价,便利,自由,又在不断地扩张城中村。
长三角的城中村和珠三角的城中村比简直就是大巫见小巫了。
归根究底就是全球化视角下的经济的飞跃,城市的膨胀,人口的爆炸。
对城中村或者贫民窟议题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写的这篇文章。
----------------------------------分割线
有广州的童鞋 @日仔 对我说珠三角小渔村这个词很不爽,hhh,在此特意澄清一下,并没有任何贬义,我自己也是广东南部某个城中村长大的,写小渔村只是戏称一下这些沿海的村落。
在上述研究中,我曾把城中村单独摘出来,分析了一下他们具体的功能和地理特性。
结果如下。
红色部分代表临接工厂和工业地带的城中村。这里面没有一个类别涉及到渔村。
工厂附近的城中村占整个城中村的将近60%。说明广州城中村有一半以上的城中村跟工业相关,工业还是很发达的,但也说明工厂周边的住居环境并不是特别好。
就说那么多吧,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