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啊二中,真的就是我的青春
初中躲被里看,笑出声,结果被我妈发现,没收手机,下课一大帮人聚在班级后排看,真的承载我太多的回忆……
百分百喜剧电影《茶啊二中》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放映活动,收获顶尖学府“学霸”远超预期的盛赞!全场爆笑近百次、笑过后有感动与思考。很多学生表示带着普通观影预期来,带着震惊离开,“颠覆了自己对国漫想象力的认知和偏见”“上一次看这么意外的电影还是周星驰”。在此之前,《茶啊二中》在全国超前点映中创造了10万人0差评的口碑奇迹,收获了各年龄段观众的高口碑:从5岁到50岁、从路人到顶级学府,《茶啊二中》用真实口碑证明自己是无壁垒、有态度、适合全龄层的喜剧动画。
任何进入北京大学放映的电影是需要具备巨大勇气的,面对具有犀利视角的严格北大观众,《茶啊二中》不惧挑战,交出了一份令所有人震惊的答卷。影片爆笑之余兼顾对教育体制和学生评价体系的观察。电影中“学渣”王强和朋友们虽然调皮捣蛋,但却是一个讲义气坚持不懈的“好学生”,深刻反思了成人世界片面的评价标准。映后互动环节,一位女生对王强受到的差生偏见感同身受,主动分享了自己因为喜欢染头发而受到各种偏见的故事。“打破刻板印象很难,但我认为你们做到了,也感谢主创们让我打破了对动画的刻板印象。”《茶啊二中》作为校园喜剧题材的动画,展现出了敢于批判的魄力和态度。片中不少看似“不经意的俏皮话其实点破了很多道理”,是一部温暖且“有态度”的喜剧动画。
谈及剧本创作,导演分享创作标准:“我们第一次想到的,就算再好笑也都不能要!容易想到的东西,别人都能想到。我们要做的是预料之外的东西。一些大笑点会推翻五六百次。”同时,不堆积段子,不用网络热梗,也是观众对影片“喜剧性”达成共识的赞誉。
《茶啊二中》把重心放在打磨每一句台词和剧本上,致力于把一件件日常小事,讲得绘声绘色、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给予每个人不亚于恢弘巨制的力量。除了在校学生和老师外,凭借电视剧《县委大院》刚刚获得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的的王小枪老师也来到现场。他盛赞本片:“悲剧容易做,喜剧确是特别不容易。能笑出来是非常难的,坚信《茶啊二中》会带来好口碑”。最后他用八个字总结这部作品:“诚意之作,开怀大笑!”
此外,为了让角色鲜活,导演分享到给每个“露出”的角色、甚至是没有台词的角色,都写了几千到上万字不等的角色小传,小到性格喜好、中考成绩、生日星座、甚至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在近日发布的“滚烫的青春”版角色海报中,明显可以看出主角团鲜明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组合在一起的“化学反应”。
《茶啊二中》是一部不同以往的动画电影,它有着跨越年龄与地域的普世情感,不仅能“征服”三四线的普通百姓,也“征服”了顶级学府的师生。《茶啊二中》让我们看见了一种可能——小作坊也能做出大IP。北大路演之后,《茶啊二中》也将把他的青春和态度带到更多的城市,感染更多的观众。
东北话撑起了笑果,其它的部分基本还是在炒一些过时很久的冷饭(每次看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效颦三十年前的周星驰就觉得蛮可悲的),同样过时的是过分粗糙的人物建模。
至于说对僵化教育体制的批评,更多是观者的一厢情愿吧,最后那堂本就荒谬的公开课都这么服服帖帖地上完了,又谈何其它呢?
《茶啊二中》讲的基本就是我了。
文/叶秋臣
《茶啊二中》今天上映了。
这个系列动画别名也叫《茶啊冲》,是吉林省长春市的古称。
有人说电影中讲的是“东北方言”,我觉得很多对话里的小设计似乎只有长春人才能听得懂,就像只有在长春开车时才会说的“大回小回”一样。
我初中是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的,即电影里那个学校的原型。
所以就像八月长安的同学看振华故事会格外有感触一样,对叶秋臣而言片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熟悉到闭上眼睛仿佛就回到了许多许多年前的曾经。
《茶啊二中》里面的故事,讲的基本就是我了。
吃过小巷子里的烤肉串烤板筋,喜欢麻辣烫和炸串的味道,夏天愿意来上一根红小豆的冰棒,偶尔也会换成巧克力和香草的小雪人。
坐过长春的有轨电车,追过F4唱过《流星雨》。
英语课开始前也有相同的师生问好流程,课间被压过堂,体育课被挪用为语数外或自习课。
我也幻想过,如果周一到周五放假,周六周日上课就好了。
没想到,这句话竟然被电影角色给说出来了。
台词、校服、班级摆设和读书经历等等,满满的一股家乡味道。
而且当时我们也像动画里那样,是老师们公认的最闹腾班级,运动会连续3年排在全年级第一名的位置。
因此,那亲切感便更为浓厚了。
虽然同学们与片中角色并不相同,但相处之间的整体氛围是相似的。
可我们初中那会儿并没有住校,因此关于男寝用水盆煮辣条火锅和女寝也有吵到睡不着的呼噜声这些事,不够了解。
而且,我们班级的人数明显比电影里要多多了,估计是角色太杂了也不好拍,因此对人员数量进行了缩减。
我特意买了3排3座的票,为了与初三三班相对应。
下文涉及部分剧透,再简单谈些感受。
全片各种笑点非常密集,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看完的。
像拿着画有王八的纸利用谐音暗示他们去了网吧,三轮车和运货小车之间简陋版的速度与激情,广告板上的博爱XX医院,同学们为逃三人组搞的“追到会”,犯错前就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版本检讨书,公开课全都举手但用左右来区分会不会,庞龙《两只蝴蝶》的手机彩铃,不胜枚举。
空气里都是快乐的味道。
电影主线故事的内容,还是围绕着“互换身体”和“公开课”这两个关键词来展开的。
在学校的没收物品保管室里,准备偷点卡的男学生王强和女老师石妙娜意外互换了身体。
这在电影里属于老梗,但《茶啊二中》通过题材将其老梗新说了。
他们没有把大篇幅纠结于怎样可以换回来,只是利用对方的身份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
同学们突然获得了一个非常懂他们心思的班主任,带着他们用英语课上体活,跟男同学们一起分拍打篮球,用玩具刀剑在仓库“打打杀杀”,但脑海里上演的却是天龙八部&圣斗士星矢&龙珠&神奇宝贝的戏码,内心可有戏了。
而用王强身体和同学们相处的石老师,通过跳皮筋弄坏发型等自毁形象的方式来让王强听话,平衡下来才不至于把这个班弄得太离经叛道。
起初,两个人是互相不理解对方的。
王强说她“别的老师都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却打一片学生”。
石妙娜就如灭绝师太的地位般具有威慑力,一旦从走廊经过班级顿时鸦雀无声。
在反复多次的互换中,他们终于懂得了彼此的难处。
一个说出了“讲课真累啊”,一个说出了“听课也累啊。”
公开课的部分是最戳眼窝子的泪点,当石老师出现时我竟然有点想哭,眼眶也红了。
影片里有一处首尾呼应设计得很妙,就是他们第一次互换后王强说“这种情况电影里常有,只要互相理解就换回来了”。
他们果然是因为理解了彼此的难处,才停止了后续的互换。
最后的一次互换,是王强自己化妆变成了石老师,很棒的情节安排。
用粉笔画眼影,穿衣服那段就如美少女战士变身。
在感动的同时,也没忘记了搞笑。
片尾有两个彩蛋(游戏大号+王强若琳感情线),另外还预告了《茶啊二中》第五季。
电影的BGM选得也相当不错,其中改编自印度神曲的《我在东北玩泥巴》就给人印象格外深刻。
然而,我也找到了电影中一个不够严谨的小细节BUG。
故事的背景时间是2005年,可女生寝室的墙上却贴着穿凯尔特人5号球衣的加内特。
但加内特是2007年才转去波士顿的,2005年他穿的应该是森林狼的21号才对。
艾佛森那张76人的3号球衣就没啥问题。
但瑕不掩瑜,这部动画的品质确实很棒,就呈现效果而言其实比《长安三万里》还要适合孩子们暑期去看。
可家长们大概不会这么想,以题材来论,印象中毕竟一个可以学点知识,一个搞不好要学“坏”,高下立判的样子。
诚然,这部片子并不完美。
即便如此,叶秋臣还是给《茶啊二中》打出了五颗星的评价。
感情分,很重的。
说实话,我与其他来观影的人完全不同。
他们只是买票看了一个动画版的搞笑故事,而我几乎是在回忆过往的状态下看完了全片,更多的是回想起了自己初中时的生活。
当然,好多有意思的曾经,是电影都拍不出来的。
我知道一个人,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明珠校区读书,在初三三班,坐讲台旁边的特桌,英语课代表,中考时班级第一名毕业。
那个人,是我。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剧评推荐:
《请回答 1988》有哪些细思极暖的小细节?我很久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笑得这么开心了,是能笑到肚子疼和头皮发麻的那种。
虽然我不能定义《茶啊二中》是我看过电影里最好笑的喜剧片,但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笑的国产喜剧片。
《茶啊二中》是一部主打青春校园喜剧的片子,里面核心梗便是“学生与老师互换身体”。
初三三班的学生“王强”,是典型学渣,调皮,爱玩,聪明,喜欢与老师作对。三班班主任“石妙娜”是位尽责尽职的女老师,她对学生一举一动极其上心,极其严厉,容不得半点差池,哪怕时停电也要把每一个学生留在教室里用蜡烛学习。
而这对原本就处在水火不容,矛盾不断的阶段的两个人,但在某天却因为意外而互换了身体。还有师生天然带有某种对立的冲突,加上身体互换的反差,这让电影的各种段落充满了趣味性,试想一下,变身为老师的“王强”带着全班学生瞎胡闹,而变身为“学渣”的石老师则一门心思维持秩序,内心就憋不住的乐。
除了换身的“极爽体验”,片中对学生时代的共鸣描写也很精准,例如,班主任不在班里时各种状态的学生,打情骂俏型、八卦聊天型、望风站岗型、撺掇逃课型等等,不到2秒中的镜头就将观众拉回真实有趣的学生时代。
同时,对老师的塑造也极致到位。班主任石妙娜在训斥一个捣蛋的学生时,脱口而出贯口“上学你不上课偷着上网吧,你个放学不回家还跟我玩轰趴”,并丢出粉笔头精准命中,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这些情节不仅让观众体验到了电影中的喜剧性,也引发了我对学生时代的回忆。
当然《茶啊二中》的其核心故事主线依然是关于成长的,各种笑点也都是匹配故事讲述的佐料。
片中的石老师初出茅庐,即将进行一场公开课,校长提议石老师放弃成绩最差的三班,带一班去参加公开课,石老师内心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三班。但在一次次由师生身体互换而带来的错位与荒诞里,三班的集体印象越来越糟糕,继而陷入一种困境里。
于是电影的主线故事就是一场关于师生之间的和解,以及一场盛大的自我证明。
当学生们为了帮助石老师抓住公开课的机会而全力以赴时,当灰心丧气的石老师重燃斗志出现在公开课现场,以及她最后做出那个有别于演练时的决定,在黑板上写下“第10课”时,我还是会为这样小小的拼搏与真实而感动。
当主题曲响起的时候:那一天,那一夜,舍不得和青春告别,城市中,忙碌穿越,舍不得停下脚步歇一歇,让我们尽情怀念吧,哪些个肆无忌惮的夏天!
我在感动的同时,也在想,我的高中生活又会有谁记下来供我回忆呢?不会是留在和我一起犯二的各位的记忆中的黑历史里吧。
这片我大概率会二刷,不为别的就为想笑。
这是一部成熟、好笑的喜剧。市面上好多“重返青春”的宣传,都是假的,这一部算是真的。
片子眼下已经公映了,大家可以试试把自己交给这几位东北人,找找重返青春的感觉。
注意,并不是孩子才能看的,我反而觉得八零、九零后去看会有最佳的效果,里面好多元素、彩蛋恰恰很呼应这个年代的人。
此外,虽然是东北的故事和口音,但外地、南方的朋友看完全没隔阂的,里面的情感内容都是通的。就好像《疯狂的石头》是重庆话,好玩只会加分。?
最后一个观片提示:东北话的感染力确实太强了。那天看完片儿,我直到晚上坐飞机,说话都一股东北味,别说我没(四声)提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