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我买一个835的机子够我用3年吗?


我刚想问难道你不在意屏幕,拍照。。。他却立马示意不需要,并且认真的问我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在不考虑其他配置的情况下,骁龙835典型硬件配置(4G+64G)的手机够不够用3年?


你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吗?


我思考了一分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三十年PC硬件的性能提升,如今依旧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移动端只会更加严重,更别提未来了。


说到这,不少人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反驳我。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核心其实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摩尔定律”。


当然,首先不厌其烦地在此重复下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看到这里,了解消费电子行业的人特别想伸着头,憋红着脸再补充一句——摩尔定律其实早就失效了,现在硬件的更新速度远少于18个月,在移动端,这一优势更加明显。


是的,就拿iPhone来说。iPhone上CPU的演化同时也反映了芯片工艺制程的变化,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芯片工艺制程从iPhone初代的90nm演化到最新A11上的10nm。 工艺制程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CPU的大小,在同样的性能下,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制程生产可以使CPU面积更小。iPhone 8 Plus的拆机表明,A11的面积仅为89.23平方毫米,相较于上代的A10,缩小了30%。同时性能提高极为恐怖,其中大核性能比 A10 提升 25%,4 颗小核较 A10 提升 70%,多性能处理提升 75%。


然而,打破摩尔定律背后的老iPhone用户却想控诉,系统变卡了,动画掉帧了,内存不够用了。一更新系统,iPhone瞬间卡得像塞班。


看到如此伤心的用户们,我不得不提到摩尔定律的兄弟——安迪-比尔定理 (Andy and Bill’s Law)来抚慰一下大家创伤的心灵。


不得不说,这条定律虽然知道的人少,但是安迪和比尔这两位大佬的名气可比摩尔大多了,安迪指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指微软前任CEO比尔·盖茨。


虽说名气大,但是大佬们的书的话却一点不含蓄,直接指出了电子行业的发展“潜规则”。——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么,比尔拿走什么。)”


这也是这条定律不为人知的原因。


可能还有小伙伴小手举得高高说我听不懂啊!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


摩尔定理给所有的电子产品消费者带来一个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等十八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需要买计算机的人会多等几个月,已经有计算机的人也没有动力更新计算机。其它的 IT 产品也是如此。


虽然硬件性能呢,确实在不断增长,但是,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


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不知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以Windows为例。过去整个操作系统不过十几M大小,现在要几千M,应用软件也是如此。虽然新的软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强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绝对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


其他硬件方面也是如此,一台十年前的计算机能装多少应用程序,现在的也不过装这么多,虽然硬盘的容量增加了一千倍。但用户们发现,如果不更新硬件配置,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甚至连上网也是个问题。


以上一大堆废话总结来讲,十年前你买得起的计算机,现在早就在某个垃圾场大卸八块了,而十年前买得起的车现在却照样可以跑。


这就是电子行业的现实。


在移动端,情况更加恶劣,因为竞争比PC市场激烈的不止一百倍!全球做PC知名的OEM厂商用一个巴掌就能数的清,而各类手机品牌怕是连脚趾算上也数不完。


大家嘴里常说系统负优化,软件负优化,其实乔布斯和其它厂商的各位大佬们也不想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搞得这么大。


同样先祭出PC大佬——微软。在五十年前,微软的BASIC 只有几十K,而现在,微软工程师搞一个.NET 就要几百M起步,其中一定可以优化。但是真的优化了吗?或者可以优化到什么地步呢?


我作为曾经的程序员,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今天,由于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这说明,现在软件开发人员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精打细算了。同时,编程语言越来越好用,效率却越来越低。比如,今天的 Java 就比 C++ 效率低得多,C++ 又比二十年前的 C 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资源多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


移动端一样如此。不少小伙伴可能还一脸坚持地认为iOS是个特例,然而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iOS的“负优化”一点不比安卓少。最新的iOS 11,连曾经最强的A9X都体会到了什么叫“卡掉慢”,而这一切,才刚刚过去一年多时间而已。


同样,乔布斯和库克也不想“负优化”。然而现实却是这样:


1. iOS需要新功能,如AR,双摄,一口就能吃掉所有硬件资源。

2. UI动画要做的更漂亮,要不然用户喜新厌旧。

3. 分辨率要举高高,不然以后怎么愉快地玩VR?

4. APP开发者们为了吃好的,不停地加入新功能,界面也越来越炫。

5. 项目仓促赶时间,能做出来就不错了,哪来时间优化,立马扑倒下一个项目上去了。


而安卓也是同理,同时由于碎片化和国内各种“权限狂”,加上十几家大小厂商互相掐架,虽然谷歌大哥在一旁拼命劝架,无奈鞭长莫及。


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为了业绩,也会不顾用户体验,在产品中加入“负优化”。例如,为了提升APP活跃度,或者同系列APP相互“提携”,甚至在后台潜伏手机用户数据,开发部门就会动小心思,就算软件不运行,也在后台自动唤醒,这无疑会增加系统资源消耗,造成“负优化”。恐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流氓软件带来的“负优化”,仍会持续拜访各位的手机。这也是安卓党手机里必备“绿色守护”的原因。


当然划重点的来了,虽然用户很是烦恼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但是在 IT 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


举个栗子,当年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 Vista 迟迟不能面市,从芯片供应商AMD和Intel到联想,DELL等OEM厂商,再到 Marvell 和 Seagate 等外设厂商,全部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用户没有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 20% 到 40%。当“臭名昭著”的Vista 终于上市,微软自己的业绩和股票马上得到提升,萧条了一年多的英特尔也在立马扭转的颓势,当然其他上下游厂商也同时得到增长。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该轮到硬盘、内存和其它计算机芯片的厂商开始复苏了。被吐槽的体无完肤的Vista 相比 XP,多提供了可能不到10%的功能,但是它的内存使用要翻两番,CPU 使用要翻一番,这样,除非是新机器,否则无法运行 Vista。当然,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原来的操作系统 XP,但是很快的,微软和其它软件开发商会逐渐减少对 XP 系统的支持,这样就倒逼着用户更新机器。


这一条完整的利益链看下来,是不是惊出一声冷汗?其实也没有必要,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如此的过程,只不过或长或短罢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这才是行业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回到开头,朋友听完我的叙述,用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总结了这个巨坑的问题——两个大佬把原本属于耐用品的电脑、手机等变成了快消品,刺激着消费电子行业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行业,这样不算坏事吧!


更多行业内幕请关注头条号【极客观世界】

B站号:Kris141

商务合作:media@krisg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