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尚福林: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ESG体现的是兼顾经济、环境、社会和治理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一套完整的ESG体系不仅仅是一种追求企业长期价值增长的理念,还包括信息披露、指标评价、投资决策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是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十四五”规划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为ESG理念在中国落地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充分肯定ESG理念在中国取得的推广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ESG理念的引入,为绿色发展进一步开拓了空间,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抓手。特别是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后,ESG投资引领撬动作用更加凸显。

  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ESG发展理念已逐渐由市场倡导向机构自身选择转变。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转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基金将ESG理念融入管理与投资决策当中,主动披露环境、社会责任以及治理情况。根据上市公司协会数据,主动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100家。在基金业协会2020年专题调查中,87%的受访机构对ESG投资有所关注。

  实践探索迈出新步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绿色信贷相关监管要求、开展绿色信贷统计和关键指标评价的国家之一。过去一年,绿色金融领域接连取得新的发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截至2021年末,我国绿色信贷的余额是15.9万亿元,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ESG投资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除统计的ESG产品外,还有一批涉及环境、社会、治理某一领域的泛ESG产品。

  制度框架不断完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人民银行提出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正在着力构建系统性的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

  充分认识构建中国ESG体系的特色

  ESG概念是个舶来品,兴起于西方。目前,ESG投资实践也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二者合计约占全球ESG投资规模的85%。在我国,正在构建的ESG体系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不同。西方ESG体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核心观点是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不应仅考虑经济和财务指标,还应评估企业活动和投资行为对环境、社会以及更广范围内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公司关注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一种新的协调关系。我国积极探索ESG实践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展开的。其出发点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同。通过分析ESG概念在西方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企业关注环境影响,解决人力资本、员工权益、劳资矛盾的根本是出于企业盈利目标。随着现代公司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公众利益与公司利益息息相关。负责任的企业才可能被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接受,追求利润不是公司的唯一目标。因此,响应可持续发展需求,根本上还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手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以金融领域为例,不同于西方最显著的特点是,我国金融业并非完全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担负着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重任,金融机构是支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从企业看,大量的国有企业践行ESG理念,并不是简单追求公司利润,更多的是站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角度,为实现公共利益承担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和发展阶段不同。ESG概念源于上世纪中期,出现在西方工业化后期。随着经济领域对社会和生态系统的负面溢出效应显现,环保主义和社会责任投资浪潮兴起,进而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西方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自下而上、被动形成的发展路径。我国在部分领域、部分地区也曾出现过严重的污染情况。同时要看到,我国当前构建ESG体系的探索,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主动提出“双碳”目标,充分展现了我国的国际责任担当。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我们传统产业占比仍然比较高。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高,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难度更大。这决定了中国ESG体系和“双碳”目标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文化历史传统差异,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的ESG体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平衡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ESG体系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发展ESG投资,助力“双碳”目标。ESG投资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一是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加强碳市场的建设,拓展金融创新领域,推动碳排放交易不断扩容提质。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四是以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树立ESG理念,服务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做实内生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经济基础,然后把蛋糕切好、分好。在投资决策中遵循ESG理念,可以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加有利的氛围。一方面,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重点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对创新就业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让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机构的特点优势,提升服务质效,形成服务合力。

  加强ESG信息披露,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其逐利性。ESG信息披露对于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防止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有着重要意义。一些经营者和大股东,把上市套现作为实现自身财富快速积累的手段,置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案例中,一些企业股东入股的动机不纯,把机构当作自己的“提款机”。突出ESG信息披露的意义,是把资本自身收益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流入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夯实市场的信用基础。

  培养ESG理念,防范金融风险于未然。一方面,金融是特殊行业。特点是杠杆高,涉众性强,风险溢出的效应大。通过践行ESG理念,引导机构构建与社会、客户、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另一方面,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通过完善ESG投资策略,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规避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中产生的风险,降低因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

  最后,从多年国际实践看,ESG概念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以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为主体的研究框架。下一步,要把ESG理念变为有效的管理工具,衡量ESG投资综合效益,仍需要立足国情,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完善中国的ESG理论,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细化指标和评价标准,研究具有兼容性、可比性的标准化信息披露和评价制度,为企业经营、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引,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作者:尚福林,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中国证监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国银监会主席、党委书记。)

(责编:赵竹青、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