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地开足马力稳经济,超百项“政策清单”密集发布,政策利好接踵而来。记者观察到,山东、内蒙古等在近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清单”,不少惠企利民的政策在发布之日立即生效。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不少地区已经确定了2023年5%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并积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精神,出台各类支持政策、迅速推动重大项目开工。
多地“政策清单”出炉
重点聚焦减税、消费、投资
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八次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时要求继续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态势。在2022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记者梳理发现,从各地已发布的“政策清单”看,涉及减税降费、提振消费、扩大投资等方面的内容较为密集。例如,2月5日,山东省印发《关于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二批)》(以下称《政策清单》),提出37项新政策聚焦聚力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其中加大援企惠企力度有8条,主要通过落实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以全力保障企业复工达产实施;加快恢复和提振消费有5条,主要以扩大文旅消费等入手;扩大有效投资有10条,主要包括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等。这三方面的举措约占整体政策清单的六成。
叶银丹认为,从减税降费相关政策看,虽然各领域经济呈现恢复势头,但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市场主体信心恢复、经营状况修复等仍需要过程。各地继续实施各类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包括保持一定的减税降费力度,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直接支持相关市场主体,利用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财政贴息帮助企业融资和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有利于提振企业信心和激发市场活力。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短期内各地财政部门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消费补贴发放力度。同时,针对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各地各部门也将出台阶段性的定向支持政策。2023年伴随消费修复,预计各地金融机构将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消费信贷有望在促消费方面发挥一定撬动作用。
叶银丹进一步表示,从扩大有效投资角度看,预计2023年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仍将在助推经济恢复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在加大对重大项目中长期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低成本配套贷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撬动更大规模的基建投资。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各地强调“拼经济”,促进消费、带动当地就业增长的背景下,预计各地后续对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环保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将较大。
首发上市企业将获千万元奖补
鼓励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
不少地区的“政策清单”中明确表示了对上市企业的鼓励和培育计划。例如,1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坚持稳中快进稳中优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主要包括五大部分120条。其中明确提出,鼓励更多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对在内蒙古证监局办理上市辅导备案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补;对向中国证监会、沪深北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报材料并获得受理的企业,给予200万元奖补;对在沪深北交易所实现首发上市的企业,给予1000万元奖补;对在境外(香港、纽约、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奖补500万元。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数量是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培育上市企业就是培育具有整合和带动能力的产业龙头。通过发挥上市企业的带动作用,地区能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预计各地在培育上市企业方面会持续发力。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各地出台的政策将直接或间接给当地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及相关产业链上的机构带来更多的营收、盈利。在具体的政策举措中,很可能包含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多元化产业基金等对优质项目(如基建、技改等)进行支持。这将为资本市场参与到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提供良好契机,也将有利于相关企业、产业链提高营收,快速发展。
在叶银丹看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资本市场回升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与普通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对于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具有引领作用,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资本市场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等措施不仅能够顺应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居民理财需求,也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驱动消费升级。此外,资本市场表现回升有助于提振全社会对今年经济恢复、收入上涨的信心,也有利于形成信心恢复、消费投资扩张、需求回升、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记者 苏诗钰 见习记者 韩 昱)